一集看完! 屏東市5處古蹟|蕭氏家廟|下淡水溪鐵橋|宗聖公祠|阿猴城門|屏東書院

爽玩368市區鄉鎮
爽玩368市區鄉鎮
1.3 هزار بار بازدید - پارسال - 吼哩奏幾蓋跨丸 屏東縣屏東市5處古蹟|蕭氏家廟|下淡水溪鐵橋|宗聖公祠|阿猴城門|屏東書院 蕭氏家廟 崇蘭蕭氏家廟歷史建築創建於清光緒4年(1878),並於日昭和2年(1927)重修,屬於宗祠木結構建築。蕭氏家廟至今香火不斷,保存良好,成為崇蘭蕭家奉祀先祖及凝聚後代子孫力量的精神性建築,它除了建築本體的木結構之美、工藝之美、陳玉峰彩繪之美外,最重要的是傳承蕭氏家族書院風氣的特殊意義。 崇蘭蕭家開基距今270餘年,蕭氏家族史可為一部屏東市崇蘭地區拓墾開發的見證史。蕭唯天(1715~不詳)為崇蘭蕭家開台祖,祖籍廣東省惠州府,務農為主,兼作糖業買賣,後成為屈指可數的富翁。崇蘭蕭家於清嘉慶年間參與籌建屏東書院。蕭氏第三代先祖蕭啟德、蕭啟邦曾分別擔任屏東書院的董事及總理,蕭家因注重教育工作的推展,蕭氏子孫在清領時期有九位秀才,其中蕭啟邦為貢生、蕭文鳳為恩貢生、蕭文蘭為拔貢生,其匾額懸掛於蕭氏家廟,成為勉勵子孫力學精進的象徵。
吼哩奏幾蓋跨丸 屏東縣屏東市5處古蹟|蕭氏家廟|下淡水溪鐵橋|宗聖公祠|阿猴城門|屏東書院 蕭氏家廟 崇蘭蕭氏家廟歷史建築創建於清光緒4年(1878),並於日昭和2年(1927)重修,屬於宗祠木結構建築。蕭氏家廟至今香火不斷,保存良好,成為崇蘭蕭家奉祀先祖及凝聚後代子孫力量的精神性建築,它除了建築本體的木結構之美、工藝之美、陳玉峰彩繪之美外,最重要的是傳承蕭氏家族書院風氣的特殊意義。 崇蘭蕭家開基距今270餘年,蕭氏家族史可為一部屏東市崇蘭地區拓墾開發的見證史。蕭唯天(1715~不詳)為崇蘭蕭家開台祖,祖籍廣東省惠州府,務農為主,兼作糖業買賣,後成為屈指可數的富翁。崇蘭蕭家於清嘉慶年間參與籌建屏東書院。蕭氏第三代先祖蕭啟德、蕭啟邦曾分別擔任屏東書院的董事及總理,蕭家因注重教育工作的推展,蕭氏子孫在清領時期有九位秀才,其中蕭啟邦為貢生、蕭文鳳為恩貢生、蕭文蘭為拔貢生,其匾額懸掛於蕭氏家廟,成為勉勵子孫力學精進的象徵。 下淡水溪鐵橋 「飯田豐二紀念碑」上用字為「記念碑」)——「飯田技師記念碑」,並銘曰:「為職忘軀,貽利於後;厥功厥名,庶幾不朽」。該碑已堪稱鐵道文物,若能將之與下淡水溪鐵橋合觀,當更能體見豐富的下淡水溪鐵橋之歷史深度。二戰後,因為行政區劃上該下淡水溪正好是原高雄縣與屏東縣的分界,所以改稱「高屏溪」。鐵道運輸所有設備,也由臺灣鐵路管理局接收,繼續使用。1964(民國53)年臺灣鐵路局曾對下淡水溪鐵橋進行整修,將鏽蝕的鋼樑抽換為「臺灣鐵路局鋼樑廠」自製的花樑,但橋墩型態仍屬原建物,整體造型依舊優美。後因鐵橋日漸不敷運輸使用,臺灣鐵路局決定於其旁闢建雙軌混凝土大橋,1987(民國76)年6月22日完工通車,下淡水溪鐵橋才完成其歷史任務。屹立於高屏溪上已近九十寒暑的下淡水溪鐵橋,已功成身退,失去鐵道運輸上的實用價值,但因其有屏東人「家鄉玄關」的集體特殊記憶,且曾是聲名遠播的遠東第一長橋,在運輸交通史上特具地位。屏東縣政府與地方人士,皆十分認同其特殊的歷史價值,雖然財政困難,無法進行維修與再利用,但仍決定先予以保留,維護單位屏東縣政府也儘可能每年油漆一次加以保護。經過多次申列古蹟,終於在1997(民國86)年4月2日,經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依內政部90年12月19日修訂之文資法施行細則第76條之1規定,視為國定古蹟)。 宗聖公祠 昭和16年(1941年),嘗會改名為「曾裕振土地株式會社」,當時亦接受其他同宗族親入股,每股入股金50元,後共籌到股份1,200股,但原則上仍以原有六大戶為主要權屬。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軍人借住於此,門窗前的鐵柱均被剪斷以供做戰時子彈的原料。 民國87年(1998年),屏東縣立文化中心委託何清朋建築師事務所執行《屏東縣曾姓宗聖公祠調查測繪報告》,該報告提出宗祠價值頗高,亦指出宗祠內已有多處損壞。 民國90年(2001年),屏東縣政府出版《宗聖公祠》一書,由曾氏後代子孫曾喜城先生執筆,書中讚揚宗聖公祠之建築、工藝之價值。爾後宗聖公祠在專家學者審查後,於民國91年(2002年)正式被公告為縣定古蹟。 民國92年(2003年)屏東縣政府委託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縣定古蹟宗聖公祠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主持人為建築學系徐明福教授。主要研究內容係針對古蹟修復前作一詳細之調查研究,並研擬修復建議。 民國95年(2006年)恆春大地震後,宗祠受損嚴重,經「詩人醫師」曾貴海先生等人奔走,當時文建會南下勘察後,決定立即搶修,獲補助6,700萬元修復經費。然而,由於宗祠屬私有財產,為了修復古蹟,屏東縣政府編列了2,700萬元辦理徵收,這也是屏東縣第一個透過土地徵收搶救的古蹟。 經過3年修復,2012年8月宗聖公祠修復工程竣工,再現上世紀初的富麗堂皇。修復團隊包括規劃監造趙崇欽建築師事務所,施工廠商慶洋營造有限公司與工作報告書永達技術學院賴福林教授等。修復成果並榮獲第13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建築類「優等」,也是當屆唯一的古蹟修復工程案。 阿猴城門 清乾隆29年(1764),阿猴街由村落發展為粗具規模的市街;清道光16年(1836)官民合力在此建築城壘,即阿猴城。由阿猴城門的門額上得知當時縣丞是沈長棻,他本為浙江海甯州人,因監生報捐分發福建。清道光16年(1836)1月10就任了淡水分縣縣丞,清道光17年(1837)3月13日卸任。而門額上刻的董事、總理應為屏東士紳。因為當時台灣興建城池,士紳參與助力很大,他們非但出錢也出力,士紳參與還具有防貪杜弊的積極意義,凡是由人民捐輸所建的城,費用由士紳管理,地方官在建城之際,僅居督視地位而已。此城原為民間防匪與械鬥,私下建築以資守望之城。在清領時期,築城應屬官府保民街上的建設,可是城池都在人眾市集的大邑,在政府能力不及的莊邑只有靠人民自組民團、建築堡壘來求取鄉里的平靖。因非縣廳城,鳳山縣志的「規制志」中無此城之規模形式的記載,建築至今,先有日治時期為都市計畫(市區改正)修築道路而大肆拆除城門、城牆,再經天然、人為的破壞,而今只存城之東門「朝陽門」,在屏東市屏東公園內。原先阿猴街的範圍與主要聯外道路,朝陽門位於阿猴街東北角,是通往長治及鹽埔等地的要道;往南通往萬丹、東港;往東南通往麟洛、內埔;往西則通往鳳山縣城等要道、城門位置,現已難考證。 屏東書院 「屏東書院」為清嘉慶20年(1815)鳳山知縣吳性誠命歲貢生郭萃、林夢陽所建。建成之初因經費拮据,僅樹立本體而未加華彩,經劉蔭棠會請郭萃、劉瑞麟、蕭啟德、蕭啟元等協力勸捐,方添漆繪而使形制更加完備,再經接辦者戮力經營,並陸續購置租產,使營運經費不虞匱乏。據文獻記載,清光緒6年(1880)書院曾重修,該次工程係由鄭贊祿所主持。 日昭和12年(1937)屏東市推行市區改正,鑑於「屏東書院」與新設公園相衝且建築年久失修,市尹宗藤大陸為延續孔廟香火,乃有編列經費以進行移轉改築之計畫。二戰後,「屏東書院」因欠缺適當維護日漸殘破,囿於百廢待舉,經費抉据而無力進行,直至民國66年,方委請當時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漢寶德先生研究修復。因漢氏認為孔廟應有其體制,遂將書院建築之廟堂前移4公尺,中堂改為大成殿,後殿改為崇聖祠,兩廂原有學舍則改為兩廡,並將正面圍牆左右二道側門改為圓形門洞。該修復工程自民國67年7月3日開工,於隔年9月28日完工,書院雖獲得維護,然其形制卻已更動。 日治初期殖民統治者為普及教育,引進新式學校,學院功能遂被取代。「屏東書院」因之改為孔廟,昔日盛況蕩然無存,僅餘春秋二季祭典活動。由於其所有基本財產被迫捐出予「阿猴公學校」作為獎助學金,導致無力修繕房舍,終而日漸傾頹。 屏東書院的座落一如大多數書院朝向南方,主體建築由山門、正殿(講堂)、後殿等三進所組成,二側有與正殿平齊配置的護龍(廂房)。書院山門為單開間構造,正後各設一對木柱,左右山牆外側各夾以垂直磚牆,整體屋頂之燕尾脊高低錯落,饒富趣味與特色,係台灣各書院中相當正式且精彩的案例。因應孔廟祭典活動之需求,增設類似月台之大片磚石鋪面,並拓寬通道。 00:00片頭 00:55蕭氏家廟 07:36下淡水溪鐵橋 16:29宗聖公祠 24:25阿猴城門 28:09屏東書院
پارسال در تاریخ 1402/04/10 منتشر شده است.
1,359 بـار بازدید شده
... بیشتر